Back To Top
新闻详情
东莞:探寻音乐剧产业化的先锋之城
2021-03-10

早在2007年,东莞就是全国第一个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设想的城市。经过13年的发展壮大,先后创作了20余部原创音乐剧作品,今年是举办七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这不仅改变了东莞的城市形象,阐释了东莞的城市精神,而且在中国音乐剧的艺术版图独树一面旗帜。

东莞发展音乐剧,一路走来,与东莞这座城市的秉性乃至东莞人的个性十分相近,那就是“敢为人先”。而今,“敢为”的东莞又在着手将东莞音乐剧节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艺术节庆品牌,以助力人文湾区共建共享。


41.jpg

第六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新闻发布会


01:创建中国音乐剧的绿洲

今天,“音乐剧”成为东莞都市文化重要标签和品质文化的基本标配。过去十多年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激活了音乐剧的广阔市场,也让更多的人,包括少年儿童逐渐成为音乐剧的忠实观众。甚至在东莞许多镇街、中小学都兴盛起音乐剧的创编排演的热潮,让人看到东莞音乐剧一种新的活跃气象。

当前,东莞市社会各界力量也在推动把东莞这座城市建成国内外音乐剧艺术门类的汇聚地、国际音乐剧佳作的展示地、音乐剧创作表演的交流地、中国音乐剧新作的发布地和音乐剧最新信息的传播地。如此蓝图并非主观幻想,十多年的发展成效,足以让人对东莞的这一目标充满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音乐剧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
(1)音乐剧虽属戏剧艺术门类,但它独具的舞台商品特征的市场价值亦不同与其它戏剧品种,我们目前还缺少了解市场、了解观众心态、西乐本土化、了解音乐剧立根之本的创作人员。

(2)音乐剧演员亦比其它舞台表演者更广泛,唱、唸、做、演是音乐剧演员的基本功底,这类表演者也很缺乏,虽然,国内有几个艺术院校都设立了音乐剧专业系,但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音乐剧是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创作团队,这个人物不是一般的“家长”,这个人物既是策划者又是组织者,也是艺术家还是伯乐,制作人的水准直接影响剧目的成败,目前还没有音乐剧制作人的培训机构,因此,制作人的重要性必需要提到议事日程。

(4)目前,我国专门从事音乐剧舞台表演的团队几乎都散落在民间,音乐剧生产制作模式、运营管理机制还缺乏规范化。另,制作资金缺乏,音乐剧演出专有剧场少等因素均对本土音乐剧发展有一定制约。


但,众观上述问题,东莞的音乐剧生产和展演,在音乐剧的策划创作、运营管理、交流研讨,程序规范、融资方式等方面却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针对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困境,研究总结中国音乐剧的“东莞现象”,对推动整个中国音乐剧的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42.jpg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


在全国城市当中第一个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第一个建立起“五合一”音乐剧生产运营机制,第一个真正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世资本。因为三个“第一”,东莞创建了中国音乐剧的一片绿洲,他们的做法值得倡导和学习。


一直以来,东莞在音乐剧生产上立足原创坚持本土为原则,陆续推出了《蝶》《爱上邓丽君》《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啊!鼓岭》《虎门销烟》等20余部原创音乐剧作品。这些莞产音乐剧不仅提升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思想内涵,更强化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中国特色。

43.jpg

音乐剧《钢的琴》

比如,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音乐剧《钢的琴》,是一部表现下岗工人生活的现实题材优秀音乐剧作品。它挖掘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尊严,着力颂扬了工人阶级“敢想、敢干、敢拼”,永不服输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仍具有今天的时代意义。莞产音乐剧《啊!鼓岭》在题材的选择上是题材最为国际化的一个作品,但是在呈现上却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的文化元素。中国原创音乐剧要立足于我国的民族文化深入挖掘、突破传统的内容形式,在学习借鉴西方音乐剧创作思路与手法的同时,嫁接中国的文化内涵,方能体现本土化特征,用世界性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44.jpg

音乐剧《啊!鼓岭》

02:音乐剧创作生产的“东莞经验”

做好音乐剧的生产创作,是发展音乐剧的重要环节,而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东莞浓烈的音乐剧文化氛围,吸引全国音乐剧人才慕名而来,为莞产音乐剧的创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借助音乐剧创作基地的辐射作用,在引进顶尖人才的同时,东莞还从教育培训入手,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本土人才。比如,充分利用保利院线的资源优势,邀请国内外音乐剧名家以讲座、评论、互动等方式,与艺术爱好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此同时,东莞还组织音乐剧进基层、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合作创办音乐剧院校,开展“我与音乐剧零距离”“和音乐剧大师面对面”等培训活动,积极培育音乐剧市场。除了音乐剧展演外,还举行音乐剧沙龙、本土音乐剧小戏小品比赛、音乐剧艺术普及推广、剧目评奖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45.jpg

音乐剧节户外嘉年华活动


除了拥有实力强劲的音乐剧原创生产能力,东莞还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生产机制和市场运营模式。事实上,东莞音乐剧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东莞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东莞最先在全国建立起“政府扶持、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运作、指标监管”这样一种音乐剧生产运营机制,通过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创编生产出原创音乐剧,并通过不断实践打造使之成为精品,再通过专业院线运作的营销优势,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和参赛参评,形成东莞原创音乐剧创作、生产、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需要强调的是,票价过高、专业剧场稀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中国音乐剧的受众群体。为引导本土观众了解、欣赏、喜欢音乐剧,东莞市财政对音乐剧演出的票价进行补贴,使本土观众能够以广深1/2、上海1/3的票价在家门口欣赏到同类演出,最大程度的降低大众参与艺术节的门槛。从首届音乐剧节8部音乐剧展演,到第七届的19部剧,从最初半年时间的18场演出,到2020年两个多月的32场演出,东莞音乐剧节展演剧目数量和场次、场地不断增加,不仅让东莞观众在家门口便能欣赏到高雅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东莞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文化自觉。


46.jpg

东莞玉兰大剧院


03:音乐剧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先锋

根据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音乐剧演出2460场,近五年年复合增长12.8%。中国音乐剧观众总人次达到160.1万人次,近五年年复合增长16.3%。引进音乐剧观众同比2017年增长61.4%。中国音乐剧票房共收入4.28亿元,五年年复合增长28.5%。数据显示,音乐剧产业在国内发展势头迅猛,未来潜力不可估量。


47.jpg

2014-2018年中国音乐剧市场演出场次增长


经过十多年探索发展,当前,东莞社会资本不断看好音乐剧创作生产。音乐剧的市场化运作及产业新态势,已逐步形成国内音乐剧市场的风向标。近些年来,主要靠民间资本和市场投资生产的音乐剧也频频登上东莞各大剧院的舞台。如反映莞香题材的《香香国传奇》、表现东莞籍名将袁崇焕的《少年袁崇焕》,即将在12月底上演的儿童音乐剧《魔豆时代》,以及正在代表东莞参演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的环保题材音乐剧作品《绿水·乡愁》,都是市场化运作较高的创编剧目。

48.jpg

儿童音乐剧《香香国传奇》


助推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值得期待的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印发后,极具开放胸怀的东莞又顺势而为,提出将东莞音乐剧节升格为“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剧节”,并计划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剧产业联盟、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进军音乐剧产业、进一步培育音乐剧受众消费群体、创编一批湾区合作生产的音乐剧精品……

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中,东莞正向着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努力前进,从“音乐剧之都”到“品质文化之都”的目标升级中,展现出东莞敢于主动担起人文湾区共建共融的责任使命。我们期待着东莞音乐剧节成为人文湾区的特色文化品牌,期待中国音乐剧市场从“东莞现象”走向全面繁荣。